《詩經》原名《詩》或《詩三百》,在漢代為儒家經典,被封為“經”,一共有305首有,說311首也可以,因為其中有6篇詩有目卻沒有內容?!对娊洝繁环譃轱L、雅、頌三大部分,藝術手法有為賦、比、興三種,反映了當時的政治、軍事、文化、民俗等各個方面。
《詩經》的六義是指風,雅,頌,賦,比,興?!帮L”是指十五國的民歌,是《詩經》的精華。毛澤東在《沁園春·雪》當中有這樣一段話:“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边@里的“風”就是“國風”,這借代十五國風,“騷”指“離騷”借代《楚辭》,所以“風騷總體解釋為傳統文化?!把拧睘樵娭腥说难艠?,正聲雅樂分為小雅和大雅。貴族祭祀的樂歌分為周頌、魯頌、喪頌。
賦的手法是指鋪陳,直言其事,也就是說不用比和興來直接敘述,但是在直接敘述的時候,往往借用渲染和夸張的手法。比是以彼物比此物,相當于我們今天的一些修飾方法,像比喻、比擬、通感等。興是比較有特點的,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相當于我們現在理解為借景抒情。
因為年代久遠,《詩經》的結集和成書是怎樣的,現在已經很難說清了。漢代有這樣幾種假說,第一種是刪詩說,“孔子刪詩說”的提出者是司馬遷,他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有寫了這樣一段話,“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薄墩撜Z》中孔子說“吾自衛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钡乾F在很多人對這種學說提出了質疑,像先秦學說中就記錄了吳國一位公子到魯國做客時,所接受到的款待,其中記錄的樂官做的樂曲順序與現存的《詩經》是一致的, 而這時,孔子才只有八歲,不可能完成了《詩經》的刪減。
還有一種學說,是獻詩說。這種學說是漢代劉向提出來的,他在《國語》中記錄,“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也就是說是天子要求貴族中的文人來獻詩。這種學說,產生的可能只是的是雅詩,而十五國風的產生應該并不是以這種方式。第三種說法是采詩說,這在《漢書》一文字中有這樣的記載,說,“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p>
《春秋公羊傳》記錄男的60,女的50以上,沒有孩子的人,官家奉養他們,但是他們有一個義務,就是到民間采詩。目前,這種說法是文學界比較認同的。
《詩經》305篇,韻律和形式基本一致,而且涉及的時間又很長,地域又很廣,古代的時候交通不方便,語言又多有不同,如果不是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想要產生這樣一部詩歌總集是不太現實的?!对娊洝返乃枷雰热菽?,包括第一,雅頌詩,這些詩的內容主要是貴族所用的雅正之樂,還有一些歌功頌德的記事詩。
第二,怨刺詩,是諷刺社會的。國風中比較有名的,像魏風的《伐檀》,說的是也不種也不收,你們家的糧倉,怎么那么多糧食?也不打獵,門上為什么懸著這么多獵物呢?實際上是在諷刺統治者的不勞而獲。還有一種形式是婚戀詩,比較有名的是《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相信你一定聽過 。
第三,農事詩,表示農人的生產生活的,比較有名的是豳風《七月》。這是農事詩最杰出的代表,其中有這樣兩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流火這個詞經常被提起,但是經常被理解錯誤。七月流火這個7月跟我們現在的7月是不一樣的,指的是夏歷7月,相中于現在的9月。七月流火的意思就是指大火星偏西,天氣轉涼了。
還有一種類型的是有爭議的詩,比較有名的是《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兮,雨雪霏霏。也是經常被提起的。這首詩也被認為是最早的、運用情景交融手法的詩歌?!对娊洝酚涗浟酥苋松畹母鱾€方面,是我國現實文學的源頭,為后史文學提供了豐富的營養。那么你知道,我國文學的另一個源頭是什么嗎?
版權聲明:本站部分文章來源或改編自互聯網及其他公眾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totalmommyfitnessonline.com/c/280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