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寒山噴史
《上古先漢民族史》系列
NO.47 仰韶溫暖期的黃土高原
文|寒山憶雪
圖|寒山憶雪 輯|寒山憶雪
1萬年前左右,全球的均溫從1.3萬年前的14℃左右,逐漸上升到15.5℃。此后,氣溫仍然逐漸上升,到8500年前,全球均溫達到17℃左右。
這一溫度比如今高2℃左右,兩極和高山冰川融化很多,海平面比現在高2-3米左右。因為氣候更暖,蒸發到空氣中的水分比現在更多,降水量普遍增加,原本濕潤的地區更加濕潤,原本干旱的地區也不那么干旱了。
這種氣候在地質學上被稱作「氣候適宜期」,或者「溫暖期」。而從8500年前延續到5000年前的這一段溫暖期,稱作「大西洋期」或「仰韶溫暖期」。
在仰韶溫暖期內,東亞的氣候比現在更溫暖。0度等溫線和800毫米降水線,從秦嶺淮河一線往北移動到黃土高原中部和河北中北部。整個氣候帶也往北移動,亞熱帶往北擴大到河南南部,暖溫帶越過燕山,往北移動到燕山以北的漠南草原上。
這樣說可能不容易理解,通俗來說,湖北、蘇南氣候像湖南、浙江,山東、河南氣候像湖北、蘇南,河北、遼寧氣候像河南、山東,內蒙中部、吉林氣候像河北、遼寧。
如果更加直觀一點,那就是武漢的氣候像長沙,鄭州的氣候像武漢,北京的氣候像鄭州,呼和浩特和長春的氣候像北京。
古羌人所在的黃土高原,在仰韶溫暖期內,也一樣出現氣候變化。
黃土高原以它數百米深的黃土層和千溝萬壑的地貌,以及嚴重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一碗水半碗沙的直接關系,而聞名于世。我們對黃土高原最直觀的印象,就是以延安為中心、窯洞遍布的黃土高原。
但陜北只是黃土高原其中一個地理單元。實際上,整個太行山、崤山以西,秦嶺、岷山以北,拉脊山、烏鞘嶺以東,鄂爾多斯高原、寧夏西套平原以南,都屬于黃土高原的范圍,總面積64萬平方公里左右。
如同陜北高原只是黃土高原中一個獨立版塊一樣,黃土高原內部因為山脈和河流的分割,還有其他獨立的版塊。
為人們所熟知的,就是一山一水。一山指的是隴山,一水指的是黃河。如果說隴山,很多人并不知道的話,那么說六盤山,很多人就應該知道了。近代某朝開國詩人的詩句,「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很多人在中學語文課本上都學過。
事實上,六盤山只是龍山北部某一段山體的名稱,只因為那位詩人給六盤山帶來的知名度,使得整個隴山山脈被更名成了「六盤山脈」。
隴山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把整個黃土高原的最西南部與其他部分隔開,形成一個獨立的版塊,「隴西高原」。這里黃土山峰密布,地形支離破碎,稱作「隴西山地」也許更為合適。
而黃河的分割作用更為明顯,它從黃土高原東部地區以「L」形將一塊區域切出,與東面的太行山合圍,形成一塊山河表里的區域,「山西高原」。而整個黃河以西、隴山以東的區域,可以統稱為「陜西高原」。
和山西高原內部分成幾個獨立的區域一樣,陜西高原內部也分為幾個獨立的版塊。
陜西高原南部地勢低平,北部地勢高平,恰好以北山山系中的橋山、千山、黃龍山作為南北分界線,南部形成了關中盆地。
而北部高原的中央,橋山的北段,一段南北走向的山嶺——子午嶺把北部高原分成東西兩個部分。西部西靠隴山、南抵千山,稱作隴東高原,東部東臨黃河,南抵黃龍山,稱作陜北高原。
之所以話費這么多文字介紹黃土高原的各個區域,是因為氣候的變化與地形版塊的關系,與未來古羌人族群分化以及分布區域又緊密的關系。
在今天,黃土高原恰好處在400毫米-800毫米降水線之內,屬于暖溫帶半濕潤氣候,整個黃土高原都比較適合發展農業。
但在1.3萬年-1萬年前左右,全球均溫比現在低1℃左右,位于黃土高原北部的隴東高原、陜北高原,以及山西高原的中北部,降水量都低于400毫米,氣候干旱如同現在的鄂爾多斯高原,植被稀少,黃土裸露,不適合發展農業。
在這種情況下,古羌人的生活范圍只局限在山西高原的南部、關中盆地和隴西高原。
不過從1萬年前開始,氣溫開始超過現在,并在8500年前達到17攝氏度,比現在高2攝氏度左右。隴西高原和關中盆地的氣候,如同現在的漢中和四川盆地,成為亞熱帶氣候,而北部的隴東、陜北和山西中北部,連同陰山南麓的河套平原在內,成為暖溫帶,降水超過400毫米。
在這種情況下,古羌人的分布區域向北擴大到隴東陜北甚至河套,向西則擴張到河西走廊、湟水河谷和松潘草原。
此后,氣溫開始穩定,漫長的仰韶溫暖期將延續到3500年以后(距今5000年前)。這段時期內,黃土高原大部分地區都比今天溫暖濕潤,各個部落有足夠的森林可以采集漁獵,有足夠的河岸臺地可以支撐原始農業。
于是在這段時間內,古羌人創造了著名的大地灣文化和仰韶文化。
「大地灣文化」又稱作「老官臺文化」、「白家村文化」,分布年代從8000年前到7000年前左右,分布范圍與古羌人的農耕區域重合,也就是黃土高原的覆蓋范圍。其中,更溫暖的隴西高原、關中盆地和山西高原南部的汾河盆地(包括運城盆地),發掘的遺址數量最多,密度也最大。
「大地灣文化」得名于隴西高原東部、渭水上游支流——清水河南岸臺地上的「大地灣遺址」(天水市秦安縣境內)。不過大地灣遺址一直延續到4800年前,前期屬于大地灣文化,后期屬于仰韶文化,為了避免概念混淆,學界又將大地灣文化更名為老官臺文化,或者白家村文化。后兩者都得名于關中盆地上的遺址名稱。
不過這樣的更名并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從8000年前到5000年前之間,黃土高原上的大部分遺址都延續了將近3000年,同時經歷了大地灣和仰韶兩個時代。這也與溫暖期內氣候適宜、資源豐富,人們可以世代定居一地而不用擔心食物和戰爭有關。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拋開考古學上的命名,把8000年前-7000年前的這段時期的古羌人文化,稱作「早羌文化」。
同樣,7000-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也是得名于一個遺址,仰韶遺址。該遺址位于山西高原的西南角、關中盆地東側的豫西高原(古稱陜原),今天的澠池縣境內。
「仰韶文化」雖然以仰韶遺址命名,但是它的文化風格卻以另外兩個遺址為代表,「半坡遺址」和「廟底溝遺址」。
前一千年(7000-6000年前),仰韶文化的風格以半坡遺址為代表,一個半坡遺址的村落格局、石器種類、陶器風格、房屋形狀,就是這個時代整個黃土高原大部分古羌人村落文化的面貌。
同樣的,后一千年(6000-5000年前),仰韶文化的風格以廟底溝遺址為代表,一個廟底溝遺址的文化風格,就是整個黃土高原大部分古羌人部落文化的面貌。
對此,我們一樣可以拋開考古學上的命名,把7000-6000年前的古羌人文化,稱作「中羌文化」,把6000-5000年前的古羌人文化,稱作「晚羌文化」。
那么,早中晚這三個時期的古羌人文化,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
下節繼續為您講述。
-END-
看更多歷史文章,請關注 寒山噴史
版權聲明:本站部分文章來源或改編自互聯網及其他公眾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totalmommyfitnessonline.com/c/305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