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茅盾文學獎每四年評選一次,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

迄今為止,茅盾文學獎已經進行十屆,評出48部優秀文學作品。

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77—1981)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周克芹)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以1979年冬天四川一個偏僻農村的社會生活為背景,通過老農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的生活故事,真實地揭露了“文革”給農業生產帶來的災難性破壞和在農民精神上造成的嚴重創傷,深刻地反映了70年代風云變幻的社會面貌,并預示了結束動亂之后必將出現的光明、美好的前景。

作者周克芹善于描寫蜀中農村的生活和人物,小說中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和深沉委婉的情韻,不僅蘊蓄著作者對“農業問題”、“農民問題”的理性思考,也標志著他的藝術追求。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東方》(魏?。?/span>

《東方》是以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為背景,深刻再現在那火紅的歲月中,一位普通的志愿軍戰士的戰斗和情感歷程。通過對朝鮮戰場和中國農村生活的描寫,全面反映了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將軍吟》(莫應豐)

《將軍吟》中的彭其是跟毛主席爬雪山過草地、打日本打老蔣的老將軍,因他在黨委會上說空軍“靠搞衛生出名,是華而不實、形式主義”,“文革”初期就被扣上“反黨”帽子,身陷囹圄,妻離子散,險些喪命。但他在困境中仍千方百計保護戰友,他苦口婆心地勸教那些“造反”的人們,他用表面關押實際保護的辦法使戰友不吃眼前虧。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李自成》(姚雪垠)

小說以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由弱小變強大,轉敗為勝推翻明王朝統治、抗擊清軍南下為主要線索,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再現了明末清初風云變幻的歷史風貌和農民起義軍從勝而敗的悲劇結局,揭示了農民戰爭和歷史運動發展的規律。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芙蓉鎮》(古華)

《芙蓉鎮》以胡玉音的悲歡遭際為主線,表現了特定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升遷沉浮,揭露了“左”傾思潮的謬誤危害,歌頌了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勝利。該作品獲第一屆茅盾文學獎,入選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具影響力小說,續作有《芙蓉鎮后事》。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冬天里的春天》(李國文)

小說以某大型軍工動力廠黨委書記兼廠長于而龍回到闊別三十多年的游擊根據地查找暗殺自己妻子蘆花的兇手為線索,通過對他回故鄉三天之中的經歷、見聞、聯想、回憶等的敘述,概括了近四十年間的社會生活內容。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2—1984)


《黃河東流去》(李準)

以1938年日本侵略軍進入中原,潰退南逃的國民黨軍隊扒開黃河花園口大堤,淹沒河南、江蘇、安徽三省四十四縣,一千多萬人遭災的歷史事件為背景,描寫了黃泛區人民從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八年經歷的深重災難和可歌可泣的斗爭。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沉重的翅膀》(張潔)

《沉重的翅膀》講述了重工業部正副部長間圍繞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展開的一場“鏖戰”為主線,自上而下地表現該部、部屬曙光汽車制造廠及其基層班組的整頓、改革。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鐘鼓樓》(劉心武)

《鐘鼓樓》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初發生在北京鐘鼓樓一帶的故事,展示了極其豐富多彩的會場景,陳說著市井的悲歡、幾代人的命運,穿越歲月煙塵,再看劉心武筆下的動人世相,猶如翻開了城市記憶的鮮活浮世繪……堪稱一部洋溢著濃郁京味的現代《清明上河圖》。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5—1988)


《平凡的世界》(路遙)

《平凡的世界》是中國作家路遙所作的長篇小說,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全景式地表現了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

陳忠實說:《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激勵千萬青年的不朽經典,最受老師和學生喜愛的新課標必讀書。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少年天子》(凌力)

《少年天子》是作家凌力所著的長篇歷史小說,描寫了大清進關后第一個皇帝順治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及他與皇貴妃烏云珠的愛情故事,同時也描寫了圍繞著漢化改革所產生的一系列矛盾斗爭。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都市風流》(孫力、余小惠)

《都市風流》是孫力、余小惠合著的小說,以北方某大城市的市政建設為中心,刻畫了上至市長下至街道婦女的生態和心態,反映了當前城市改革的復雜面貌。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第二個太陽》(劉白羽)

《第二個太陽》是一部革命歷史題材的小說,作品再現了當時革命的熱情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南北團結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穆斯林的葬禮》(霍達)

《穆斯林的葬禮》,是霍達在1988年發行的一部暢銷小說,后被原作者改編成同名電影。

該書講述了北京一個回族家庭六十余年間的興衰歷史,該小說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齋升沉起伏為主線,在歷史的背景下描寫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運變遷,表現了主人公為追求理想和事業,為完善自身素質所發出的蓬勃不息的命運意識,是一個愛情悲劇。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浴血羅霄》(蕭克)

《浴血羅霄》是蕭克著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描寫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羅霄縱隊為配合中央紅軍的戰略決策北進,粉碎國民黨“攘外必先安內”的茍且偷安的政治部署,描寫了以羅霄縱隊司令郭楚松為代表的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金甌缺》(徐興業)

本書以武將馬擴為主要人物,以其一家人的不幸遭遇為主要線索,層層展開,講述了從宋、金海上之盟協議共擊遼國,到金國撕毀盟約揮兵南下,北宋滅亡,宋高宗偏安江南一隅這段歷史。

作品筆勢凌厲,大氣磅礴,猶如群山萬壑,直奔荊門。讀來令人時而血沸氣促,義憤填膺;時而潸然淚下,慨嘆不已。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9—1994)


《戰爭和人》(王火)

《戰爭和人》 作家王火的代表作,以三部獨立卻又互相聯系的的小說構成三部曲的形式,講述了抗日戰爭前中后三個時期以國民黨內部為視點的中國政局時局的變化。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白鹿原》(陳忠實)

《白鹿原》是作家陳忠實所著的長篇小說,以陜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白鹿村為縮影,通過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化。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白門柳》(劉斯奮)

《白門柳》是著名作家劉斯奮歷時16年潛心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描述清軍、農民起義軍虎視眈眈,內部黨爭不斷,大廈將傾的前一刻,江南士人名流還在為自己的理想、欲望苦苦掙扎。

作者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刻畫了文人士大夫階層的面貌,描繪出一幅豐富多彩的歷史全景。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騷動之秋》(劉玉民)

《騷動之秋》是一部反映在商品經濟大潮沖擊下,農村面貌和人際關系的巨大變化的長篇小說。

主人公岳鵬程既是一位名揚八方的農民企業家,又是一個稱霸一地的土皇帝;既是一位新時代的弄潮兒,又是一個舊觀念的繼承人。他敬仰父親的革命生涯,卻與父親水火不相容;他欣賞兒子的聰明才干,卻與兒子不共戴天。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95—1998)


《抉擇》(張平)

《抉擇》小說內容直面現實人生的膽識和勇氣,對腐敗分子進行無情的鞭撻;對社會上存在的花錢買官、公款嫖娼、行賄受賄、拉幫結派搞圈子等腐敗行為進行了大無畏的揭露和抨擊,從而真實地再現了主人公李高成痛苦的靈魂搏斗與抉擇,扣人心弦。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塵埃落定》(阿來)

《塵埃落定》是由藏族作家阿來所作的長篇小說,描寫了聲勢顯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漢族太太生了一個傻瓜兒子,這個人人都認定的傻子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但卻有超時代的預感和舉止,并成為土司制度興衰的見證人的故事。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長恨歌》(王安憶)

王安憶創作的同名長篇小說《長恨歌》,描寫了一個女人長達40年的感情經歷。中學生王琦瑤,是一個普通的上海弄堂女,但她美麗無比,幾乎達到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境界。

小說筆調冷峻幽默,細膩動人,以王琦瑤“錦繡煙塵”式的傳奇一生作為主要的表現內容,將時代的滄桑變幻同個人命運乖蹇相聯系。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茶人三部曲》(王旭烽)

《茶人三部曲》,展示了杭州一個茶葉世家的興衰沉浮,著重通過忘憂茶莊三代茶人的命運悲歡的展示,對茶的精神、茶人精神的透視,演繹出中華民族所不可或缺的具有永恒價值的中國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人類文明精神,塑造了中華民族之魂。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99—2002)


《張居正》(熊召政)

本書是篇幅巨大的歷史小說,通過對典型環境的生動再現,歷史氛圍的精心營造,小說既彌漫著一種典雅古樸的氣韻,又給人曉暢通達,引人入勝的閱讀愉悅。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無字》(張潔)

本書以女作家吳為的人生經歷為主線,進述了她及其家族幾代女性的婚姻故事,描摹了社會大動蕩、大變革中各色人等的與世浮沉、坎坷人生,展現了中國近百年間的風云際會,對二十世紀的中國進行了獨特的記錄與審視,寫出了一個說不盡的時代。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歷史的天空》(徐貴祥)

掙脫了日軍的追殺,幾個逃難的青年對未來的選擇上分道揚鑣了。找八路軍的遇上了國民黨,投國民黨的撞上了八路軍,陰差陽錯的偶然成了命運的必然歸縮。

他們從此結識了自己未來的戰友和敵人,從此走向了戰爭和政治,也從此有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戰爭史詩,有了驚世駭俗的愛情故事和撲朔迷離的人間恩怨……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英雄時代》(柳建偉)

從計劃經濟時代的八面威風過渡到市場經濟的變變幻莫策中時,一個因決策導致企業瀕于倒閉,一個因管理而每況愈下。小說在一個沉重的基調下,把國企改革怎樣面對改革,怎樣面對私有……等,一個個巨大的時代主題,真實而生動地推到了我們讀者面前,啟人深思。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東藏記》(宗璞)

《東藏記》長篇小說《野葫蘆引》的第二卷,這部作品以抗日戰爭時期西南南聯合大學的生活為背景,生動地刻畫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他們對親人朋友的大善、對祖國民族的大家、對入侵這敵的大恨、對亡國之禍的大痛,都得到深刻細膩的表現。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03—2006)


《秦腔》(賈平凹)

《秦腔》以一個陜南村鎮為焦點,集中表現了改革開放中鄉村的價值觀念、人際關系和傳統格局的巨大而深刻的變化,被稱為“一卷中國當代鄉村的史詩”。

賈平凹用文字還原和營造了一個活生生的世界,是對將要成為絕唱的農村生活作的“挽歌”,是對傳統鄉土的一種“回歸與告別的雙重姿態”。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額爾古納河右岸》(遲子建)

在中俄邊界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居住著一支數百年前自貝加爾湖畔遷徙而至,與馴鹿相依為命的鄂溫克人。他們信奉薩滿,逐馴鹿喜食物而搬遷、游獵,在享受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也艱辛備嘗,人口式微。

小說語言精妙,以簡約之美寫活了一群鮮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溫克人。小說以小見大,以一曲對弱小民族的挽歌,寫出了人類歷史進程中的某種悲哀,其文學主題具有史詩品格與世界意義。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湖光山色》(周大新)

小說寫的是春種秋收、擇偶成家、生病離婚、打工返鄉、農村旅游這些當下鄉村尋常的生活事件,展示的卻是對人性嬗變、歷史遺產和權力運作的嶄新思考,表現了一顆高貴靈魂在鄉村劇變背景下的驚悸和固守。用中國文化中的五行串起故事的脈絡,同時又將此地的楚國傳說穿插其間。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暗算》(麥家)

一個生活在小村子的盲人有著天賦的才能,他成為時代的英雄,與之相伴的卻是神秘糾纏的懸疑情節和莫測的命運,荒誕的現實。

《暗算》分三個部分,分別是——第一部《聽風者》、第二部《看風者》、第三部《捕風者》。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07—2010)


《你在高原》(張煒)

《你在高原》包羅萬象、精彩紛呈,是一部足踏大地之書,一部行走之書,一部“時代的偉大記錄”。各種人物和傳奇、各種隱秘的藝術與生命的密碼悉數囊括其中。它的遼闊曠遠與縝密精致得到了完美的結合;它的強大的思想的力量和令人尊敬的“瘋狂的激情”,給人以巨大的沖擊力。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天行者》(劉醒龍)

《天行者》是一部以農村民辦教師生活為題材的優秀長篇小說。它以大山深處的的一所鄉村小學為背景,生動真實地刻畫了鄉村民辦教師的群體形象,寫出了他們內心世界的多個層面,給人以強烈的思想和藝術的沖擊感。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蛙》(莫言)

本書由劇作家蝌蚪寫給日本作家杉谷義人的五封書信、四部長篇敘事和一部話劇組成,主要以在高密東北鄉從事了一生婦科醫生的“姑姑”的人生經歷為線索,敘述了新中國幾十年來波瀾壯闊的生育史,又毫不避諱地揭露了當下中國生育問題上的混亂景象。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推拿》(畢飛宇)

《推拿》小說是以盲人群體為題材的作品,展示了現實生活中盲人按摩師私密而真實的私人世界,展現了人們甚少了解的盲人群體的另一種人生悲喜。在小說中尤其強調的是,和正常人一樣,殘疾人、盲人有著和正常人一樣的愛恨情仇和酸甜苦辣,有著同樣需要尊重和關注的精神世界。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一句頂一萬句》(劉震云)

《一句頂一萬句》的故事很簡單,前半部“出延津記”寫的是過去,后半部“回延津記”寫的是現在。

劉震云曾創作長篇小說《故鄉天下黃花》《一句頂一萬句》《我不是潘金蓮》《一地雞毛》《溫故一九四二》等,其作品被翻譯成多種文字。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11—2014)


《江南三部曲》(格非)

《江南》以深情、內省與悲憫,喚起了中國人心中的靈魂之鄉,花家舍。在江南這片山水間,一個家族五代人跨越百年,在時代的大潮中往復于清醒與迷茫,逐夢與破碎,終越不過俗世倫常、兒女情思。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這邊風景》(王蒙)

《這邊風景》是王蒙上世紀七十年代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以新疆農村為背景,從公社糧食盜竊案入筆,用層層剝開的懸念和西域獨特風土人情,為讀者展示了一幅現代西域生活的全景圖。同時也反映了漢、維兩族在特殊歷史背景下的真實生活,以及兩族人民的相互理解與關愛。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生命冊》(李佩甫)

“我”是從鄉村走入省城的大學教師,希望擺脫農村成為一個完完整整的“城里人”,為了更宏大的理想,“我”和“駱駝”分別奔赴上海和深圳開辟新的商業戰場。

在時代與土地的變遷中,似乎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繁花》(金宇澄)

這是一部地域小說,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圖的對應。這也是一部記憶小說,六十年代的少年舊夢,輻射廣泛,處處人間煙火的斑斕記憶,九十年代的聲色犬馬,是一場接一場的流水席,敘事在兩個時空里頻繁交替,傳奇迭生,延伸了關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錯綜復雜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諷,咄咄逼人的漫畫,暗藏上海的時尚與流行;昨日的遺漏,或是明天的啟示……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黃雀記》(蘇童)

香椿街上的三個青年,一場撲朔迷離的強奸風波,一個人的十年冤獄和三個人命運的罪與罰。

《黃雀記》全書分為三章:保潤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作者通過三個不同當事人的視角,書寫了這三個受侮辱與被損害的人的成長與碰撞。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15—2019)


《人世間》(梁曉聲)

這是一部關于苦難、奮斗、擔當、正直和友誼的小說,以北方省會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軌跡為線索,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寫到改革開放后的今天。

描寫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堪稱一部“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牽風記》(徐懷中)

《牽風記》以1947年晉冀魯豫野戰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為歷史背景,主要講述了三個人物和一匹馬的故事。

既有對戰爭、人性的深刻思考,也有人與大自然神奇關系的表現,亦真亦幻,拓展了戰爭文學的創作空間。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北上》(徐則臣)

以歷史與當下兩條線索,講述了發生在京杭大運河之上幾個家族之間的百年“秘史”。

“北”是地理之北,亦是文脈、精神之北。大水湯湯,溯流北上,小說力圖跨越運河的歷史時空,探究普通國人與中國的關系、知識分子與中國的關系、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探討大運河對于中國政治、經濟、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變遷的重要影響。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主角》(陳彥)

作者以扎實細膩的筆觸,盡態極妍地敘述了秦腔名伶憶秦娥近半個世紀人生的興衰際遇、起廢沉浮,及其與秦腔及大歷史的起起落落之間的復雜關聯,以中國古典的審美方式講述的寓意深遠的“中國故事”。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應物兄》(李洱)

李洱借鑒經史子集的敘述方式,記敘了形形色色的當代人,尤其是知識者的言談和舉止。所有人,我們的父兄和姐妹,他們的命運都圍繞著主人公應物兄的生活而呈現。

“應物兄”,這個似真似假的名字,這個也真誠也虛偽的人物,串連起三十多年來知識分子群體活色生香的生活經歷,勾勒出他們的精神軌跡,并終構成了一幅浩瀚的時代星圖。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結尾


茅盾說:

過去的,讓它過去,永遠不要回顧;

未來的,等來了時再說,不要空想;

我們只抓住了現在,用我們現在的理想,

做我們所應該做的!

茅盾文學獎作品是我國現代文學領域的優秀作品代表,能夠豐富我們文學方面的修養。

以上內容來源于好書推薦網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站部分文章來源或改編自互聯網及其他公眾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totalmommyfitnessonline.com/c/372854.html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日本美女九九精品,免费在线的黄片视频,欧美色色色视频网,久久精品熟女亚洲